2015年CCAA当代中国艺术奖评论奖揭晓

本届评委郑胜天宣读获奖提案及评委陈述

                                                          本届评委郑胜天宣读获奖提案及评委陈述


2015年10月27日,“ 2015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新闻发布会暨学术对谈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CCAA十八年影响深远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批评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奖第一个重要的奖项,成立于2007年到现在已经18年了,为了鼓励独立的艺术批评,已经评选了4次,评出了6位获奖人。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成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当代艺术奖项。创办人是瑞士著名的当代艺术收藏家乌利.希克,他创办CCAA的时候中国的当代艺术处于半地下的状态,国内外对它了解甚少。这个奖项创办的目的为了推动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当代艺术系统,使之与世界接轨。从1997年到2015年CCAA自身在不断的变化,从半地下状态成为中国重要的奖项,并在2013年北京成立了办公室。

  王璜生说道:“CCAA评论奖已经过了18年头,这个奖项的设立对中国当代艺术意义重大的,持续的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以及标准,同时以它高标志的评委,还有一直坚持的一种精神,持续的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也有幸2011年参与了评选的工作,评选的工作我深深的感觉到使用这样的评选平台在整个过程中去讨论很多很多的问题,在这里面也获得了很多收益,这个过程中大家敞开胸怀的去讨论问题。近几年来CCAA的新闻发布会还有相关的学术论坛、对谈活动在我们中央美院的报告厅里面举行,我们也希望这种论坛对谈等等能够更具体的跟中央美院的学生老师,跟中国当代艺术界利用这样的平台大家一块来讨论,一块来参与,用具体的行动使CCAA在中国的发展更为引人注目。”

  评论奖提案体现中国艺术发展方向

  今年的评委包括《艺术论坛》的发行人查尔斯.加利亚诺,《艺术观察亚洲版》主编马克.瑞博特,香港M+策展人皮力,收藏家、CCAA创始人乌利.希克,加拿大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郑胜天。今年CCAA的评论奖的评选历时4个月,一共收到提案26份。皮力提到这26份提案,不仅包括了中国的学者,也包括海外的学者,涉及到了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所有提案涉及到了中国艺术的艺术生产的问题,艺术家语言的资源的问题,涉及中西艺术交流比较的问题,涉及到了艺术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所以从这些题目也反映出了过去两年中国学界比较迫切的问题,也看出目前理论关注的重点。“对我们所有的评委来说是一个评选的过程,是进一步了解中国艺术和理论界的过程,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

  于渺得奖研究“流通”现象

  经过层层甄选,“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五届评论奖”评选中于渺的写作提案《从大街到白盒子,再离开…: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流通介入实践》脱颖而出。于渺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艺术史博士候选人,也是沈阳Temporary Pavilion的创始成员。现任OCAT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学术及公共项目策划人。她以“流通”为框架,考察中国艺术家如何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挪用并介入媒体,甚至是商业领域。通过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不同艺术家的策略以及战术性的介入行为,作者将尝试梳理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艺术创作中的主要转变。这些艺术家始终尝试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游走,并协调于艺术与商业之间不断变动的关系。该现象在过去几年间的发展和变化,及其与面对国际受众时中国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将继续启发有关“流通”现象的研究。于渺的写作提案以“流通”这一新鲜的角度,作为切入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课题。从这一角度来看,她的写作提案有可能提供更多新的资料。于渺在获奖后表达了对于评委会及艺术批评先行者的谢意,并坦言“我必须得集中精力去做好我的研究,由于水平的限制,也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只能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

Caption text

CCAA总监刘栗溧

CCAA总监刘栗溧介绍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

本届评委皮力介绍今年CCAA评论奖候选人提案情况

本届评委皮力介绍今年CCAA评论奖候选人提案

1445949109693

                                                              获奖人于渺

2015年10月26日CCAA第五届评论奖评选现场

                                                            评委讨论


       shengtian zheng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