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Editing


《Yishu》的故事

10, Yishu 100

《Yishu》(典藏国际版)第100期封面,2020年11月出版


《Yishu》的故事其实也是《艺术当代》的故事。我们两家本来是一家。

我自己可算是个“杂志控”。刚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美术出版社,创办了一份半月刊《跃进画报》。后来在国内外办过《世界美术信息》、《Art China Newsletter》等类似今天自媒体的小报。20世纪90年代初还给纽约一家英文刊物《Fine Art》编过两期介绍中国艺术的专刊。虽然人常说“要害人就叫他办杂志”,但并没听进我耳朵,反倒一心想做件更大的事。我知道办一本杂志要有三个前提:内容、作者和出版者。到20世纪末,中国当代艺术日益多姿多彩,优秀的评论家也逐渐形成队伍,我在期待有远见的出版者出现。

2000年左右,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卢辅圣到加拿大访问。我们是校友,他考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时我还参与评阅他提交的连环画,印象很深刻。他那次来温哥华,我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在城中一家中餐厅午餐时,开始谈起创立当代艺术杂志的想法。我说近年来华人艺术逐渐引起国际关注,但有关信息不容易找,也没有持续性,迫切需要一份严肃客观的定期刊物。卢辅圣说他早有此意,现在是提上日程的时候了。

大约同一时期,台湾“典藏艺术家庭”(以下简称“典藏”)的简秀枝社长邀我与她一同去欧洲采访。在巴黎、伦敦、马德里、巴塞尔等地,我们都看到华人艺术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路行来也讨论了办一份英文华人艺术杂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久,简社长来温哥华找我细谈,我建议典藏与上海书画出版社两家强强联手,这样可以发挥双方优势,出版一份在中国国内和海外都有影响力的杂志。

2000年下半年,我介绍双方在上海会面,讨论合作方案,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我现在还保存了一封简社长那年12月底给我的电邮,说她12月与卢辅圣再次见面“相谈甚欢”,还告诉我她去深圳从严善錞那里听到的建议:“他认为杂志不必在乎经营多久,重要的是要坚持高层次,最好不要有商业广告的干扰,他十分倾心于五四当年学报引导时潮的崇高历史地位。基本上我非常同意他的抱负和用心。”[1]

典藏国际版 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cover 1

Yishu(典藏国际版)创办于2002年5月。全部内容均可在网站 yishu-online.com 查阅。

Yishu Journal has been published since May 2002. All contents can be searched on its website yishu-online.com.

典藏国际版 Yishu Journal 

典藏国际版 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1,学刊简介﹕

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典藏国际版)是全球第一份以当代华人艺术文化为内容的英文学术刊物。Yishu每期刊载探讨有关华人艺术焦点话题的学术专文、与着名艺术家或策展人的访谈、重要学术研讨会成果、以及对新近展览和书刊的评介等。作爲中外学者互动的平台,Yishu关注和推动此一领域内的对话,促进人们对当代华人艺术更加广泛深刻的瞭解。

Yishu为双月刊, 逢1、3、5、7、9、11月出版,每期约120页。在加拿大温哥华编辑设计,由台湾典藏杂志社出版。自 2002年5月创刊以来,已发表了数百万字评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章,逐渐成为国际上最受注目的当代艺术刊物之一。Yishu对华人艺术家、艺术活动和相关课题的深入报导与分析,受到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的欢迎与重视。由全球各地专家撰写的这些评论文章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已成为当今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国际知名学者和艺术家都对Yishu作了很高评价:

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主席杜柏贞(Jane Debevoise)博士:“对中国当代艺术有兴趣的人Yishu是必读物。它提供了对这个快速发展和十分复杂的领域不可或缺的深入观察。”

澳大利亚雪梨大学姜苦乐( John Clark)教授: “这是一份非常有用、内容丰富的学报。”

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馆长招颖思(Melissa Chiu)博士:“没有哪份英语杂志能比Yishu更好地帮助你理解新近崛起的中国当代艺术。“

德国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系杨天娜(Martina Koppel-Yang)博士﹕“我认为Yishu是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重要也最专业的刊物。”

《典藏国际版》十年

溫哥華的初夏時晴時雨,乍暖乍寒。5月25日卻是個艷陽天。城中靚女都已清涼登場。溫哥華美術館的夏季大展幕酒會也延至戶外。三個展覽同臺競秀:美國康恩姐妹(Etta and Claribel Cone)收藏的馬蒂斯及同代人精品、加拿大影像元老格雷漢姆(Rodney Graham),以及中國藝術家楊福東的七頻裝置「第五夜」。在三樓圓廳中還有另外一個節目:《典藏國際版》五月號新刊和中文版文選的首期發布會,以及為慶祝刊物出版十年而制作的50位封面藝術家訪談錄像的首映。

十二年前簡秀枝社長來溫哥華訪問,我和她坐在本那比山公園的餐廳裏,俯瞰白雲飄遊的巴拉特內海。那時華人當代藝術已開始引起世人關注,但在國外很難找到相關的評論和資料。我們一直盼望能出版一本英文雜誌向全世界發行。辦雜誌的三個基本條件是:內容、作者和出版者。中國當代藝術日益多姿多彩,優秀的評論家也正在出現,我們在等待一位有遠見的出版家。簡社長對我提出的理念立刻表示支持。當時我們的計劃是出中英文兩本姐妹刊物。上海書畫出版社盧輔聖總編來溫哥華時也表示過出版當代藝術雜誌的意願,我就安排了雙方在上海會見,討論合作方案。後來雖然兩岸協同出版的想法未能如願。但是兩本新的雜誌也就此誕生。2002年初上海創辦了《藝術當代》;而在溫哥華編輯設計,臺北出版的《典藏國際版》則於同年五月問世。

為了給這份雜誌取個確切而響亮的名字,我和擔任創刊主編的加拿大卑詩大學林蔭庭教授絞盡腦汁,最後選擇了中文「藝術」的拼音寫法「Yishu」。全名是《Yishu: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啟發我們的是康奈爾大學哈山教授與策展人恩威佐1994年創辦的非洲當代藝術學刊《Nka》。「Nka」來自西非依博語。據已故非洲文化專家恩旺吾的解釋:英文「Art」原指與自然相對的人為技能;「Nka」則不完全包含技能這個層面,而更著重於世代繼承的傳統內涵。同樣,「Art」也不能與漢語中的「藝術」等同。既然我們要討論的是中國語境中的當代藝術,就決定單取其音,也算給英文世界引入一個新的外來語吧。

艺术中国通讯 Art China Newsletter (1990-1991)

DSC03236
DSC03237

第四期

Chinese art newsletter 1991

部分刊期

DSC03235

版面一例


世界美术信息 World Art News (1988-1989)

DSC03244
DSC03243

创刊号

World art news 1988-89

部分刊物


       shengtian zheng © 2014